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
2024年巴黎夏季残奥会期间,张艳梅带领4位残疾绣娘历时8个月精心绣制的“蝴蝶妈妈古歌苗族鼓藏衣”震撼亮相,向全球观众展示了苗族文化的深邃魅力。
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,绣娘张艳梅的故事,如同苗族古歌中化育万物的“蝴蝶妈妈”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还没开始采访,关于张艳梅,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听到最多的评价是:乐观、坚强,知心姐姐。身患残疾的她,不仅用一双巧手实现了自我蜕变,更带领众多妇女姐妹,在飞针走线间绣出了尊严与希望。
苗绣传承母女情
1977年,张艳梅出生在台江县一个普通苗族家庭。命运在她3岁时投下了阴影——脊髓灰质炎导致她双下肢无力,从此与双拐相伴。面对残酷现实,年幼的张艳梅承受着巨大痛苦,母亲潘玉珍更是心如刀绞。
为给女儿治病,潘玉珍背起行囊,带着小艳梅踏上了漫漫求医路。她们寻遍国内大小医院,甚至远赴海外。这位坚强的母亲,不惜变卖自己珍爱的苗绣嫁衣筹集药费。虽然最终未能让女儿完全站立,但这段艰辛旅程此后却意外地为母女打开了市场,她们精湛的苗绣作品逐渐从贵州走向世界。
从小跟着母亲耳濡目染,张艳梅7岁便开始拿针学艺,练就了扎实的绣工。高中毕业后,她接到了人生第一份大单——2000多个带有苗绣纹样的收纳包。她没有独揽,而是邀请姐妹们共同参与。她们每天天不亮就排队领取材料、交回绣片,最高日收入可达8元,这在当时猪肉仅3元一斤的年代,是份可观的收入。
就这样,张艳梅与母亲潘玉珍的苗绣事业在台江深深扎根。她们不仅守护着祖传的刺绣技艺,更让苗绣产品创新发展,尽管苗族鼓藏衣价格昂贵,销量有限,张艳梅却始终坚持以想象力和灵感创作,因为她们深知,这针线能表达出民族文化的根脉之美。
巧手创出新天地
2015年10月,张艳梅与妹妹携手,创立了小微企业——台江县仰黎苗族织绣工艺坊,带动更多困难群体脱贫。创业路上并非坦途。她曾为订单四处奔波,也曾面临资金短缺、市场难拓等困境。但她凭着对苗绣深入骨髓的热爱和百折不挠的毅力,一一闯了过来。
如今,她已从母亲手中接过“接力棒”,成为台江县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厂的掌舵人。难能可贵的是,她将目光投向村寨里的留守妇女和残疾人。她手把手传授,将30多名妇女培养成了技艺精湛的绣娘。这些原本囿于家庭或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姐妹,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凭手艺获得收入,实现了经济独立和自我价值。
2024年,恰逢中法建交六十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。在巴黎夏季残奥会“美丽工坊绽放巴黎”活动上,张艳梅带领4位残疾姐妹历时8个月完成的“蝴蝶妈妈古歌苗族鼓藏衣”震撼亮相。这套盛装将苗族祖祖辈辈传唱的故事,一针一线绣入华服,向世界讲述了苗族的古老传说与生命哲思。
2023年8月,苏格兰威士忌品牌Loch Lomond(罗曼湖)的设计师找到张艳梅,希望在贵州苗绣中汲取灵感,设计蛇年款包装,因为在苗族文化中,蛇象征着智慧与神秘。对此,张艳梅欣然应允,从初稿设计到色彩搭配,双方经过5个多月的反复沟通与修改后定稿,绣娘们便一气呵成,仅用20天便完成了作品。这款融合了苗族文化精髓的威士忌包装惊艳面世,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范。
带领姐妹走上锦绣人生
作为台江县残联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,张艳梅始终心系残疾姐妹。在台江县萃文街道方黎湾社区的一间明亮绣坊里,张艳梅拄着双拐,与姐妹们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。
作为致富带头人,她不仅组织10户残疾家庭种植染布所需的蓼蓝,还带领6位残疾绣娘承接苗绣订单,让传统手艺成为大家自力更生的倚靠;她自费买来尤加利等植物,耐心地教大家制作植物热转印。当那些天然的叶脉纹理在布料上绽放时,传统的苗绣便焕发出令人惊喜的现代美感。
她积极参与由中国残联、全国妇联发起的“美丽工坊”项目。该项目计划在“十四五”期间推出100家“美丽工坊”,贵州入选的两家均由残疾女性创办——张艳梅的台江县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厂(苗乡)和黎平县的侗寨工坊。她们在文化传承中,为残疾人、留守妇女等就业困难群体,开辟了一条通往尊严与希望的锦绣之路。
张艳梅的人生,就是一部现实版的“蝴蝶妈妈”蜕变史。在她身上,闪耀着不屈不挠、自强不息的精神之光。她不仅绣出了自己精彩纷呈的人生画卷,也绣出了带领众多姐妹走向自立、自信、自尊的锦绣人生。
粤友钱优配-粤友钱优配官网-在线杠杆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官方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